媒体看巢湖
【安徽日报】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
时间:2021-05-21来源:点击:

在美丽的巢湖之滨,如何打造生态宜居、美丽富饶的新农村?近年来,巢湖市紧扣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目标,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在培育、发展、壮大产业上下功夫,加强人居环境整治,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奋力打造宜居宜业、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。

“小番茄”做成“大产业”

日前,在巢湖市中垾镇滨湖村扶贫产业园里,记者看到,连片的大棚成了巢湖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。大棚内番茄长势喜人,翠绿的植株上挂满了果实,夏日阳光、金镶玉等多个番茄品种,也吸引了游客慕名前来采摘。

“种植基地102亩,不仅种有番茄,今年还种了西瓜和莲藕,丰收在即。目前,小番茄一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,大番茄则主要销往合肥等周边城市及河南信阳、江苏南京等地。”巢湖市正诚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宗平告诉记者。

中垾番茄一直声名远播,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之一。近年来,产品先后获农业部“无公害农产品”认证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,入选第二批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名录。2019年10月,中垾番茄生产基地入围第二批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。

“没有一技之长,在外打工也赚不到钱。现在扶贫产业园里务工,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,还能照顾到家,真是太好了。”来自中垾镇滨湖村邱村56岁的脱贫户罗兆霞乐呵呵地说。

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。据介绍,该产业园对口帮扶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,并提供20个公益岗位。

“中垾番茄是巢湖市特色农产品的一张名片,也是中垾镇主导产业之一。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,通过建立番茄示范基地,强化科技支撑,试点培育和带动一批龙头企业,并坚持走品牌化销售路线,促进农户稳步增收。”中垾镇党委委员、宣传委员何玲说。

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巢湖市产业彰显强劲支撑之势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户,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4.5%,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.8%,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%,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到27万亩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该市将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战略型新兴产业,打造电子信息、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等产业集群;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建成绿色食品和渔网具、新型建材、钢构制造等产业集群;打造高端产业承载平台,推进半岛生态科学城融入合肥滨湖科学城一体共建,推进合巢产业新城建设,加快打造居巢经开区亚父园区产城融合主阵地、夏阁园区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等,做大做强产业,推动乡村振兴。

“老村庄”蝶变“展新颜”

黄麓镇昶方村是一座古老的村落,却颠覆了记者认为农村脏乱落后的传统印象。古巷、栈桥、亭榭,绿树成荫、花香四溢,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。

“以前,村庄卫生环境较差,雨天一身泥、晴天一身灰,水塘漂着垃圾,水体发臭,夏天蚊蝇很多,大家不敢开窗户。如今,道路修好了,路灯安装上了,垃圾都不见了,村庄环境变美了,前来旅游参观的人也多了。”村民唐金莲高兴地告诉记者。

据介绍,昶方村地势北高南低,有九条古巷,每条巷子从北向南而建,雨水和山水顺着九条龙巷由北至南流至村前南面大塘,由此形成“九龙攒珠”格局。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,昶方村突显古村落特色,保存了古村原有的风貌,对村南面的大塘进行了重点改造,塘中央建成一个小岛,村民通过栈桥或拱形桥可以到小岛上游玩。“昶方村的路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造,新建雨污水管网,农户都完成了卫生改厕,新建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一座,村里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可实现达标排放。水清岸绿、四季花香,如今的昶方村环境宜人、风景秀丽。”黄麓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明媚高兴地说。

近年来,巢湖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坚持“统分结合、点面协同、形神兼备、共建共享”,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乡村从“脏乱差”变成了“绿净美”。据介绍,目前全市153个村(居)、1422个自然村和10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;全市农村常住居民7.1万户,已改厕6.8444万户,改厕普及率超96.4%;美丽乡村中心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作,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全域化、市场化管理,修建农村道路698.1公里,绿化面积4.6万亩,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,亮化美化步伐逐步加快,乡村实现“天蓝、水清、岸绿、地净”。

“新风尚”引领“新生活”

沿着巢湖岸边的滨湖大道,记者来到烔炀镇中李行政村南湖方自然村,可见村庄巷道互通,布局规整,导识系统完备,青石板巷道和徽式的民房互相映衬,宛如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。

在南湖方村农民文化乐园,大屏幕滚动播放着乡规民约、政策法规、道德规范等内容。“农民文化乐园包括‘一场两堂三室’,‘一场’就是篮球场,‘两堂’就是道德讲堂和小礼堂,‘三室’是图书室、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室。”中李村村干部鲍强强介绍说。

“1964年,作曲家李焕之在巢湖岸边谱写了《巢湖好》这首民歌,选我第一个来唱。如今,作为南湖方村文艺团的一员,我要把这首歌教给更多的年轻人,让巢湖民歌代代传唱。”现年73岁的民歌首唱人方金扣老人向记者娓娓道来。

随后,记者来到李焕之陈列室。2016年11月建成并开馆的李焕之陈列室,不仅能了解到《巢湖好》创作过程,还能感受到巢湖人民对李焕之先生的感激之情。

“以前农闲时,村民们就聚在一起打牌,邻里之间容易引发矛盾。现在不同了,大家可以在图书室、阅览室看看书报,村里还成立了腰鼓队、舞蹈队,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。”村民方国忠打开了话匣子。

南湖方村是个文化乡村,重教兴文是这里的民风和传统。据介绍,近年来,该村着重发掘传统文化内涵,开展移风易俗和文明创建活动,定期开展农户“美丽庭院”“文明家庭”评比表彰活动。

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巢湖市坚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等主题,村村建设主题文化广场,把公益广告融入乡村道路、大街小巷,达到“抬眼可见、驻足及观、耳濡目染、入脑入心”的宣传效果。去年,该市依托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183个实践站,开展宣传教育活动860场,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。


Copyright©2010-2020 www.chxcw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: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-2

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、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*768

投诉电话:0551-82310907 投诉E-mail:chsxcw@126.com
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当前位置:首页> > 新闻中心 > 媒体看巢湖
媒体看巢湖
【安徽日报】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
时间:2021-05-21 09:16:28来源:点击:158

在美丽的巢湖之滨,如何打造生态宜居、美丽富饶的新农村?近年来,巢湖市紧扣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目标,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在培育、发展、壮大产业上下功夫,加强人居环境整治,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奋力打造宜居宜业、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。

“小番茄”做成“大产业”

日前,在巢湖市中垾镇滨湖村扶贫产业园里,记者看到,连片的大棚成了巢湖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。大棚内番茄长势喜人,翠绿的植株上挂满了果实,夏日阳光、金镶玉等多个番茄品种,也吸引了游客慕名前来采摘。

“种植基地102亩,不仅种有番茄,今年还种了西瓜和莲藕,丰收在即。目前,小番茄一上市很快就销售一空,大番茄则主要销往合肥等周边城市及河南信阳、江苏南京等地。”巢湖市正诚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宗平告诉记者。

中垾番茄一直声名远播,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农特产品之一。近年来,产品先后获农业部“无公害农产品”认证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,入选第二批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”名录。2019年10月,中垾番茄生产基地入围第二批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。

“没有一技之长,在外打工也赚不到钱。现在扶贫产业园里务工,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,还能照顾到家,真是太好了。”来自中垾镇滨湖村邱村56岁的脱贫户罗兆霞乐呵呵地说。

产业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。据介绍,该产业园对口帮扶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,并提供20个公益岗位。

“中垾番茄是巢湖市特色农产品的一张名片,也是中垾镇主导产业之一。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,通过建立番茄示范基地,强化科技支撑,试点培育和带动一批龙头企业,并坚持走品牌化销售路线,促进农户稳步增收。”中垾镇党委委员、宣传委员何玲说。

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。“十三五”以来,巢湖市产业彰显强劲支撑之势,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户,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4.5%,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.8%,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%,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到27万亩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该市将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战略型新兴产业,打造电子信息、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等产业集群;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建成绿色食品和渔网具、新型建材、钢构制造等产业集群;打造高端产业承载平台,推进半岛生态科学城融入合肥滨湖科学城一体共建,推进合巢产业新城建设,加快打造居巢经开区亚父园区产城融合主阵地、夏阁园区镁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等,做大做强产业,推动乡村振兴。

“老村庄”蝶变“展新颜”

黄麓镇昶方村是一座古老的村落,却颠覆了记者认为农村脏乱落后的传统印象。古巷、栈桥、亭榭,绿树成荫、花香四溢,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。

“以前,村庄卫生环境较差,雨天一身泥、晴天一身灰,水塘漂着垃圾,水体发臭,夏天蚊蝇很多,大家不敢开窗户。如今,道路修好了,路灯安装上了,垃圾都不见了,村庄环境变美了,前来旅游参观的人也多了。”村民唐金莲高兴地告诉记者。

据介绍,昶方村地势北高南低,有九条古巷,每条巷子从北向南而建,雨水和山水顺着九条龙巷由北至南流至村前南面大塘,由此形成“九龙攒珠”格局。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中,昶方村突显古村落特色,保存了古村原有的风貌,对村南面的大塘进行了重点改造,塘中央建成一个小岛,村民通过栈桥或拱形桥可以到小岛上游玩。“昶方村的路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造,新建雨污水管网,农户都完成了卫生改厕,新建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一座,村里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可实现达标排放。水清岸绿、四季花香,如今的昶方村环境宜人、风景秀丽。”黄麓镇党委宣传委员张明媚高兴地说。

近年来,巢湖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坚持“统分结合、点面协同、形神兼备、共建共享”,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乡村从“脏乱差”变成了“绿净美”。据介绍,目前全市153个村(居)、1422个自然村和10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;全市农村常住居民7.1万户,已改厕6.8444万户,改厕普及率超96.4%;美丽乡村中心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作,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全域化、市场化管理,修建农村道路698.1公里,绿化面积4.6万亩,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,亮化美化步伐逐步加快,乡村实现“天蓝、水清、岸绿、地净”。

“新风尚”引领“新生活”

沿着巢湖岸边的滨湖大道,记者来到烔炀镇中李行政村南湖方自然村,可见村庄巷道互通,布局规整,导识系统完备,青石板巷道和徽式的民房互相映衬,宛如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。

在南湖方村农民文化乐园,大屏幕滚动播放着乡规民约、政策法规、道德规范等内容。“农民文化乐园包括‘一场两堂三室’,‘一场’就是篮球场,‘两堂’就是道德讲堂和小礼堂,‘三室’是图书室、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室。”中李村村干部鲍强强介绍说。

“1964年,作曲家李焕之在巢湖岸边谱写了《巢湖好》这首民歌,选我第一个来唱。如今,作为南湖方村文艺团的一员,我要把这首歌教给更多的年轻人,让巢湖民歌代代传唱。”现年73岁的民歌首唱人方金扣老人向记者娓娓道来。

随后,记者来到李焕之陈列室。2016年11月建成并开馆的李焕之陈列室,不仅能了解到《巢湖好》创作过程,还能感受到巢湖人民对李焕之先生的感激之情。

“以前农闲时,村民们就聚在一起打牌,邻里之间容易引发矛盾。现在不同了,大家可以在图书室、阅览室看看书报,村里还成立了腰鼓队、舞蹈队,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。”村民方国忠打开了话匣子。

南湖方村是个文化乡村,重教兴文是这里的民风和传统。据介绍,近年来,该村着重发掘传统文化内涵,开展移风易俗和文明创建活动,定期开展农户“美丽庭院”“文明家庭”评比表彰活动。

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,巢湖市坚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移风易俗等主题,村村建设主题文化广场,把公益广告融入乡村道路、大街小巷,达到“抬眼可见、驻足及观、耳濡目染、入脑入心”的宣传效果。去年,该市依托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183个实践站,开展宣传教育活动860场,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