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看巢湖
【合肥晚报】抓住机遇, 为巢湖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引擎
时间:2020-12-09来源:点击:

近年来,巢湖市委高度重视、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持续完善体制机制、加快构建创新平台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,提升了全市科技创新整体实力。2018年、2019年连续获评“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”,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型县(市)建设名单。

如何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,笔者建议,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,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,以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,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,为高质量跨越赶超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引擎。

巢湖市推进科技创新情况与成效

发展环境不断改善。一方面,突出政策引领,先后出台《巢湖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》《巢湖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》等多项配套政策,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,为增强科技创新活力、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提供了全方位、强有力的支撑。另一方面,加大财政投入,建立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奖补政策,积极发挥财政的主导引领作用。

平台载体持续搭建。一是规划建设科创承载平台。紧紧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、环巢湖科创走廊建设,实施“双城带动”战略,高起点规划建设合巢产业新城、半岛生态科学城、居巢经开区“三大平台”。二是重点打造科创研发平台。截止到2019年底,全市国家级、安徽省级、合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2家、6家、13家;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;建立工程技术中心15个,其中省级3个;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占比18%。三是积极培育科创孵化平台。依托国内知名院所、市域范围高校、重点企业优势科技资源,大力发展安德利众创空间、巢湖学院巢荟众创空间及创客巢、帮帮客企业孵化器,搭建中科智城“孵化-双创”一体化平台,不断挖掘和培育“隐形”高成长性科技孵化项目。

交流合作深化拓展。一是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机制更加完善,建立健全政府搭建平台、院校所提供成果和企业负责转化的“三位一体”科技成果对接机制。二是产学研交流合作更加广泛。目前,全市共68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,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0多项。三是科技服务更加深入。分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,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。设立天使投资基金2600万元,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、“创巢信息”等创新服务机构。

创新创业活力增强。一方面,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。2019年,全市战新企业(20家)、高新技术企业(43家),分别较2018年增长42.8%、34.4%。另一方面,创新人才加速集聚。出台《巢湖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(2011—2020年)》等“1+7”人才新政,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,拟定人才分类目录,绘制“人才地图”,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。

驱动发展成效明显。一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,不断调优产业结构,发展形成以皖维、云海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,以富煌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大健康、渔网具、农产品加工(绿色食品)、文旅等6大主导特色产业。二是提升县域经济实力,持续加大新产业招商引资力度,成功引进宝钢大交通轻量化、云海三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。三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。开展科技活动周、科技文化卫生“三下乡”等科普活动;启动13个乡镇(街道)大气监测站建设,助力改善生态环境;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,实现全市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……

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

完善政策保障体系。以企业发展现实需求为导向,制定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划和政策,对现有鼓励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、奖补政策,适当放宽条件、压减审批流程,使企业能够真正得到实惠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,形成与GDP增长相适应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;探索、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机制,强化政银企对接,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,激发企业创新活力。

强化企业主体地位。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政策体系,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、高新技术产品和专利;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洽谈,推动企业由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。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,推动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。

加大人才引育力度。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,大力营造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,对高层次人才,“不求所有”“但求所用”;对紧缺实用性人才,加大政策倾斜力度,既用待遇和福利引人,也用事业和感情留人。围绕重点领域,深化校企人才培养合作,建立人才定向输送对接渠道,引进更多实用性人才。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强对生产一线职工科技素质培养,提高一线职工科技创新思维和对新技术消化、吸收能力。

加快平台载体建设。鼓励重点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交流,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合作交流。积极构建科技查询、科技研发、专利申报等为一体的科技服务机构,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。加快推进中科智城建设并投入使用,提升孵化器层次水平,加大科技型实体企业孵化力度。

推动创新产业发展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设立科技专项扶持基金,培植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,打造一批自主品牌、龙头企业,形成一批特色鲜明、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战略支撑产业。引导和支持渔网具、锚链、建材等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,向产业链、价值链高端发展,增强持续发展能力。建立健全产业“链长制”“群长制”,加快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建设,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计划,增强核心竞争力,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制高点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。

巢湖市委办公室 张旭 张廷松 王戴君 胡晋君


Copyright©2010-2020 www.chxcw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:中共巢湖市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皖ICP备07006050号-2

皖公网安备 34018102340269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、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*768

投诉电话:0551-82310907 投诉E-mail:chsxcw@126.com

扫描二维码
手机浏览本页
当前位置:首页> > 新闻中心 > 媒体看巢湖
媒体看巢湖
【合肥晚报】抓住机遇, 为巢湖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引擎
时间:2020-12-09 15:43:19来源:点击:145

近年来,巢湖市委高度重视、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持续完善体制机制、加快构建创新平台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,提升了全市科技创新整体实力。2018年、2019年连续获评“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”,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型县(市)建设名单。

如何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,笔者建议,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,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,以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,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,为高质量跨越赶超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引擎。

巢湖市推进科技创新情况与成效

发展环境不断改善。一方面,突出政策引领,先后出台《巢湖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》《巢湖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》等多项配套政策,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,为增强科技创新活力、充分释放创新潜能提供了全方位、强有力的支撑。另一方面,加大财政投入,建立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奖补政策,积极发挥财政的主导引领作用。

平台载体持续搭建。一是规划建设科创承载平台。紧紧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、环巢湖科创走廊建设,实施“双城带动”战略,高起点规划建设合巢产业新城、半岛生态科学城、居巢经开区“三大平台”。二是重点打造科创研发平台。截止到2019年底,全市国家级、安徽省级、合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2家、6家、13家;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;建立工程技术中心15个,其中省级3个;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占比18%。三是积极培育科创孵化平台。依托国内知名院所、市域范围高校、重点企业优势科技资源,大力发展安德利众创空间、巢湖学院巢荟众创空间及创客巢、帮帮客企业孵化器,搭建中科智城“孵化-双创”一体化平台,不断挖掘和培育“隐形”高成长性科技孵化项目。

交流合作深化拓展。一是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机制更加完善,建立健全政府搭建平台、院校所提供成果和企业负责转化的“三位一体”科技成果对接机制。二是产学研交流合作更加广泛。目前,全市共68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,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0多项。三是科技服务更加深入。分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,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。设立天使投资基金2600万元,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、“创巢信息”等创新服务机构。

创新创业活力增强。一方面,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。2019年,全市战新企业(20家)、高新技术企业(43家),分别较2018年增长42.8%、34.4%。另一方面,创新人才加速集聚。出台《巢湖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(2011—2020年)》等“1+7”人才新政,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,拟定人才分类目录,绘制“人才地图”,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。

驱动发展成效明显。一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,不断调优产业结构,发展形成以皖维、云海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,以富煌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生物医药大健康、渔网具、农产品加工(绿色食品)、文旅等6大主导特色产业。二是提升县域经济实力,持续加大新产业招商引资力度,成功引进宝钢大交通轻量化、云海三期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。三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。开展科技活动周、科技文化卫生“三下乡”等科普活动;启动13个乡镇(街道)大气监测站建设,助力改善生态环境;大力实施科技扶贫项目,实现全市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……

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

完善政策保障体系。以企业发展现实需求为导向,制定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划和政策,对现有鼓励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、奖补政策,适当放宽条件、压减审批流程,使企业能够真正得到实惠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,形成与GDP增长相适应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;探索、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机制,强化政银企对接,积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,激发企业创新活力。

强化企业主体地位。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政策体系,鼓励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、高新技术产品和专利;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洽谈,推动企业由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。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,推动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。

加大人才引育力度。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,大力营造务实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,对高层次人才,“不求所有”“但求所用”;对紧缺实用性人才,加大政策倾斜力度,既用待遇和福利引人,也用事业和感情留人。围绕重点领域,深化校企人才培养合作,建立人才定向输送对接渠道,引进更多实用性人才。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强对生产一线职工科技素质培养,提高一线职工科技创新思维和对新技术消化、吸收能力。

加快平台载体建设。鼓励重点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交流,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合作交流。积极构建科技查询、科技研发、专利申报等为一体的科技服务机构,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。加快推进中科智城建设并投入使用,提升孵化器层次水平,加大科技型实体企业孵化力度。

推动创新产业发展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设立科技专项扶持基金,培植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,打造一批自主品牌、龙头企业,形成一批特色鲜明、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战略支撑产业。引导和支持渔网具、锚链、建材等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,向产业链、价值链高端发展,增强持续发展能力。建立健全产业“链长制”“群长制”,加快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建设,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计划,增强核心竞争力,努力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制高点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。

巢湖市委办公室 张旭 张廷松 王戴君 胡晋君